您现在的位置是: 人人影视网 > 资讯 > 电影 >

电影

电影导演扬·舒特深谈电影创作与电影教育之道

未知2022-12-24 10:39www.chediyi.com
扬舒特的电影关注移民的个体诉求,与移民文化在德国的具体处境。他的作品温顺、克制,在当代德国电影书写中留下轻盈一笔。这种温顺源于一种诗意的纪录式影像,自然光线与开放

近日,电影学者、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李迅来到了第四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大师班现场,通过视频连线的方法与国际知名电影教育家、电影导演扬舒特深谈电影创作与电影教育。扬舒特将从自己作品出发,与观众们推荐多年来的电影创作经验。并与国内专业学者李迅一同探讨德国电影的变革与进步。

电影导演扬·舒特深谈电影创作与电影教育之道

扬舒特的电影关注移民的个体诉求,与移民文化在德国的具体处境。他的作品温顺、克制,在当代德国电影书写中留下轻盈一笔。这种温顺源于一种诗意的纪录式影像,自然光线与开放音响为环境注入了真实丰富的细节,世界各地的外来语总是交替混杂勾勒出移民文化的多元融合。

扬舒特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理解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和超越国界的合作成为他的核心工作。在与李迅的对谈中,扬舒特提供了多元文化下怎么样进行创作的建议。在不同国家的电影教育环境中,他表示应该鼓励自由的交流与交流,并对欧洲与中国的电影教育方面,进行了比较与展望。

以下为大师班现场实录:

李迅:很荣幸能请到你来和大伙做一个关于电影创作、电影教育的交流。由于我想在座的中国观众还不是特别清楚你,请你就自己的创作历程做一个推荐,给大伙介绍一下我们的电影创作状况。

扬舒特:我过去是在英国居住,并且住过不少不一样的地方。对于艺术和哲学的认知大家是有我们的一套商业模式,之前我也是在创作范围有有关的教育,并且不少年前在德国电影、电视台中担任过一些有关职务,也创作了不少作品。我非常高兴这次能在银幕中给大伙推荐一些小片段,通过短片或者纪录片的形式来呈现我的想法,这类也是我创作的影片的一部分。

第一,我要给大伙来推荐一些我的作品。譬如《龙食》和《温克尔曼的旅游》,都是很低本钱的作品。因为当时预算有限,大家依据一些限制条件去拍摄。在1987年,我的低本钱影片获得了一些奖,此外我也开始进行纪录片还有其他影片的拍摄,当然是尝试不一样的种类,包含在电视台播出和电影院中上映。这类对于我来讲都是激动人心的,当时大家和不少年青技术职员、员工一同合作,组建一个团队来达成影片制作。最后伴随时间的推移大家又开始做不一样的尝试。此外,不止是实操,在教育方面我也非常高兴和学生推荐。当时我还是哈佛大学的教授,大家会一同创作与讨论。哈佛大学是很顶尖的学校,也有艺术专业,也是很好的文静及电影推荐的阵地。二十多年我一直和学生进行推荐,和他们推荐这类方面的教育让人高兴。我还在一些德国电影中担任导演,五年前我也是美国一个电影学院的主席,后面我就到了上海在上海戏剧学院担任了有关科目的教师。上海戏剧学院非常漂亮,有很多同事与国际大师一同探讨学问。

李迅:你在电影节放映的几部影片,都是八十年代拍摄的。当时应该有不少德国导演已经开始在海外拍电影,看你的电影与他们的电影有着很明显的不同,尤其是涉及了外国移民,无论是非法还是合法的移民生活。你以很写实的方法进行表达,非常幽默且有喜感,《龙食》中有巴基斯坦移民,关于中式快餐和巴基斯坦菜的比赛非常有意思,他们在为存活进行斗争和努力。我所知道的八十年代德国电影,极少有外国移民如此的题材。去拍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移民题材的电影时,包含《再见美国》里面的波兰犹太人的生活,请介绍一下你在电影创作上的想法。

扬舒特:我的第一个五十分钟纪录片,《龙食》的中式快餐和巴基斯坦餐厅中的一些场景,与其他移民主题影片,我为何要拍这类?由于在我的研究中我觉得它是世界现实的表现形式,也是大家生活当中活生生的例子。大家也了解德国有着很复杂的历史背景,过去有纳粹主义等等。因为当时的状况,一些人纷纷逃离了德国。在这种背景下,我就感觉现实当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移民是一种全人类的运动,包含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当然并不止是德国,而是在整个世界人口的变迁史中,我目前正在用英文和大伙交谈,但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也是通过中文同时翻译给大伙,所以其实你也可以看到这正是一种模式,是一种不同语言、不同国家、不同形式的变换。有一些导演对于拍摄有关的纪录片感到很自豪,德国导演在复杂的世界中成长起来,依据他们看到的去展示,在微小的世界中去传递信息。

李迅:对于移民的表现,大家看到有幽默、喜感的人物,虽然他们非常艰难,在奋斗的路上遭遇见一些痛苦。这跟不少人在表现移民题材上那种特别沉重、郁闷的方法非常不同。移民题材的纪录片大部分以艰难困苦的生活作为一个对象,有喜感、幽默的表现相对较少。在九十年代到2000年之后,这种喜感、幽默是否你比较突出的元素,贯穿在你的现实主义作品中?

扬舒特:我觉得在德国电影中这种戏剧元素其实也是一种严肃的形式。在创作人物时我表现了人物在生活困难中的挣扎,他们微笑地面对生活。当然,我是从实实在在的人中学到了这种幽默,所以我把它融入到创作里。由于我感觉每个世界公民都有幽默细胞,并不止是德国人,所以从移民身上我确实看到了这种亮点。我也从我的学生中看到了他们的幽默感,在和学生交流时大家有不少语言障碍、文化障碍或交流上的困难,大家通过持续的交流来互相理解。所以在电影创作中这给了我不少想法,我也把这种幽默的方法放在了纪录片里。在我的一个五分钟短纪录片里,可以看到人物在做饭的情节,与对人物的表现方法。他边炒菜边介绍我们的生活,他的性格特点给人非常大的勉励和激励,我非常珍惜如此的感动瞬间。

李迅:这也让大家好了解到扬舒特影片中的人物取材于哪儿,与他在纪录片中塑造人物的方法。我听说你过去谈到对于纪录片的形式并不满足,它不可以根据你的想法去创作或表达对这个世界的怎么看,所以转而从事故事片创作,是否如此呢?

扬舒特:我从第三部纪录片开始就感到非常厌倦了。我非常疑惑可以与这类人有多亲密的接触、对他们能有多知道。有一些故事非常私人,我不想揭其他人的伤疤。譬如他们的婚姻生活,我不想在纪录片中过多地介入他们的个人隐私,而是要尊重。但在故事片里我可以展示。为知道决这个问题,我转向故事片创作。并非说我不喜欢纪录片,由于我不想把什么东西都揭露或暴露出来。但故事片没这个限制,它可以戏剧化地呈现,有一个讲故事的过程。由于所有故事都有现实的基础,所以故事片也会给大家生活以启迪。在拍电影时,大家可以借助察看到的各种细节和状况,对现实进行自然的延伸。

在故事片里,你可以把内容都计划好,了解天天如何做。在拍纪录片时,我的小型摄影团队有着不确定性,我觉得纪录片拍摄更像是一次对未知范围的探索。拍故事片叫人精疲力尽,但拍纪录片,大家会有不少空余时间。这是非常两极化的状况,更不是说哪个优哪个劣,拍故事片也有它的问题。这就是我为何要转向故事片是什么原因。

李迅:你在影片中塑造人物的时候,一直和人物维持同样一个水平,以他们的视点和生活方法来拍摄他们,而不是站在比他们更高的视点上。在《再见美国》中,开头是一对波兰犹太夫妻和一个老头回家乡,后来有一对夫妻还是回美国了,但另外一对留在波兰继续生活。事实上,你并没去说这两对夫妻哪对应该留下或去评判他们,而把他们放在和你一样的水平,去让他们自己去探寻、感受他们应该拥有些生活方法或将来,我感觉这种处置很好。在创作中常常看到导演高于人物,去控制人物形象,你是不是认同这种创作者控制人物的做法?

扬舒特:不一样的影片中有不一样的角色,你第一得在头脑里有一个整体梗概。我感觉需要体验角色,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考虑。譬如纪录片,它是真实的、贴近生活的,在拍摄时大家不可以告诉其他人如何做。所以我用同样的方法去尊重我的演员,我期待他们把真实一面呈现给故事情景。我感觉每个部分、每个细节都尤为重要。对于《再见美国》的现实状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假如你没足够的资金,你不可能支付得起当时的生活,所以他们所面临的情形是会让他们去探索,去考虑生活是什么。我用电影展示出他们的生活与困苦,困苦是这类人真实的一部分,是不可剥离的。他们怎么样实实在在地生活并挣扎,在我的不少纪录片中也都有展示。

李迅:与八九十年代创作的这几部影片相比,近期十几年创作的一些影片比较商业化,譬如有一些剧集、商业片。在工作方法上,特别对于人物处置,前后的创作的不同之处吗,尤其是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比较。

扬舒特:在过去三十年中,我对人物的拍摄很多变,我想做的并非追求专业,而是去贴近生活。由于大家要面对不一样的观众,所以不可以用一种单一的形式去呈现,大家所要做的就是在电影、电视中呈现不一样的角色,通过不一样的方法来确保成功地塑造人物。这类商业电影的拍摄耗资巨大,第一个困难就是本钱与资金,第二个困难是人物的协调,与导演之间的交流等等。我一直在考虑,对于青年的有关教育也非常必要,他需要和外在的世界交流。学生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法,关于人物的拍摄各不相同。大家可以去依据不同状况去进步,在复杂的情形中不断去尝试与交流。由于电影制作一般是未知的旅程,你所要做的就是把故事呈现给观众,使得大家的电影呈现出不一样的元素。大家用我们的方法表达,用我们的理念、电影的形式和语言去交流,然后在交流中去实践与进步人物。

李迅:在《再见美国》和《龙食》如此的影片中,可以看到你和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演员与员工一块工作,而电影制作过程中会遇见人和人之间的文化差异问题,这是一个实质的问题,你如何看待和处置?刚刚大家已经谈过了在影片中的对于文化差异的表现,目前也请你谈一下在影片制作时剧组里的文化差异。

扬舒特:刚开始我和一些朋友,不一样的工作成员合作时,遇见了不少问题。我常常更换摄影师,最后还是找到了最亲近的伙伴,我把他称之为挚友,他真真的正地知道你。《再见美国》也很复杂,当时条件比较简陋,大家就只有一个设施进行交流,尤其是当时在冬天拍摄时气温只有零下几度。在这种艰苦条件中和不一样的人去交流,最后成片真的出人意料。

在不同影片中,譬如刚刚提到的移民题材影片、在波兰发生的故事,都是依据大家自己经验和历程或是现实见闻去拍摄的。每个地方都有故事和人物,大家所要做的是去交流,相互信赖,让其他人知道你这方面如何拍,你的理念如何。拍摄是一种技术,要在这个过程中做决策,关于不一样的创作要怎么样选择。而目前你要做的就是如何去应付这类问题,起争执时不要去动怒,而是聚焦于问题本身去解决,把这类问题转变成一种优势。这就是我在和团队交流中与影片制作时遇见的挑战,大家会以一种乐观的精神去应付。很记忆犹新的是,拍摄时我发现嗓子完全失声,很难受。但我仍通过一些软件不断地交流,天天都会遇见不一样的挑战,大家必须要去克服种种困难。

李迅:我注意到《再见美国》里的制片人是一个美国非常重要的独立制片人詹姆士沙姆斯(James Schamus),他也做过李安的编剧,能给大家推荐一下与他合作的状况吗?

扬舒特:在影片中我确实有和他合作,詹姆士也拍摄了李安的影片,并且他也是一位很出色的导演。他通过这种镜头拍摄出最好的影片,我感觉这是他们之间最好的合作。在之前的拍摄的过程中,会发生一些很有趣的事情。他说这个剧本真的是有点偏中国化了,他就一遍遍地更改、交流,他说我实在是不想拍摄这方面,由于中国的元素太多了。大家说有差别其实差别也不大,不少故事都差不多,不管犹太人还是中国人这边,我的学生和我讲中国爸爸妈妈的状况。大家看到文化有不同,但也没那样不同,由于大家都是人。

李迅:德国是一个电影创作上很多样化的国家,大家也想了解你的影片在多样化电影创作中的地方,你有没一个自我评价或定位?

扬舒特:我不觉得我是一个要紧的人物。我在美国住了有十年,也在上海教书,我并没不少影片是在德国执导拍摄的。在七十年代,德国电影如火如荼,制作得很好,有非常不错的传统。但目前状况不同,大家看到在过去几十年中,德国电影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尤其是中西德变化之后。大家周围有不一样的欧洲国家,德国和中国的关系也非常不错,多年来关系挺很好。我觉得大家还要看下一代电影人会如何,譬如说美国、德国、中国,大家拭目以待,我看到中国的势头也很好。

李迅:近二三十年的德国电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状况是合拍,德国和不一样的国家合作,譬如法国、荷兰或北欧国家,会有投资人去投资美国的独立电影,也会有华裔导演在德国拍摄。结合自己多元化的拍摄环境,从我们的角度出发,你对目前的多国合作制片的方法有哪些展望和怎么看?

扬舒特:在过去的十年和十五年中,并没不少的优质的德国的影片制作出来,我不了解缘由是什么。德国是一个富裕的国家,不少钱都投资于其他范围,事实上确实是德国有不少的联合创作、包含对不少的国际知名导演进行大多数的投资,这是非常有意思未来发展趋势,确实也有中国的导演得到了德国的投资,大家还要拭目以待看看将来会如何,我目前还不好说。我不了解以后会如何,但如此的一个联合制片的势头确实是在出现,我也不了解将来会如何。但德国是开放的态度只须大伙想合作,德国人都会想合作,譬如说大众车在中国每个地方都有运营,这是很开放的态度。大家的剧院、医院都是开放式的合作,大家都有这种模式。

李迅:刚刚你提到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德国电影是一个高峰,由于出现了温格等不少如此非常出色的导演,而近期的二十年在国际上比较有影响的就是柏林学派,想请你推荐一下你对于七十年代德国新电影的影响与目前柏林学派在国际电影影坛的地位,包含对夏特莱娜导演的怎么看及看法。

扬舒特:确实你刚刚是提到了一些很有名的导演,其实有一些导演还在做导演工作,他去年还完成了一个电影,你还提到了柏林学派。那样事实上大家看到电影家也期待有不一样的电影的推出,没保证一样的风格。所以柏林学院也常常遭到批评家的批判,大家等待新的形式出现,推进德国电影的进步。

李迅:扬舒特先生在国际上,包含在美国、在欧洲都做过电影教育工作,是美国著名电影学院的校长,专门从事电影推广、从事研究生级别的电影教育,包含自己也成立了电影学院来做电影教育,目前又来到中国,成为上海戏剧学院的教授。你觉得美国、欧洲、中国这三个不同地方的电影教育,从比较的看法来讲他们有哪些不同?或者对于你来讲有哪些意义的不同?

扬舒特:第一个非常大有什么区别就是中国上海有一个很好的一个电影的将来,所以说不少的学生他们都很地期待着可以去市场上大展拳脚。不光是做导演还是演员,其中找到非常不错的机会,在德国没如此的市场,是一个很小的不太成功的电影产业。

在学校里面有不少业内的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士到学校里面进行有关的讨论,大家期望在2023年我期望可以邀请一些业内的人士进入学校里面拓展一些讨论、教育工作。由于过去三年中,大家做这个工作很困难,所以大家在学校里面可以给学生以勉励、可以勉励他们成为制片人、成为导演、成为创作记者、写脚本。他们可以跟业内的这类大佬交流中学到不少的东西。

李迅:在三个不一样的地方,譬如你会鼓励或者在教育中鼓励不一样的学生,做制片、做导演做技术的相互交流吗?与在实践的合作中是否会进行鼓励?

扬舒特:这确实是尤为重要的,大家在交流的合作过程中需要掌握相互尊重。美国的合作精神是很好的,由于他们知道每一个人应该饰演哪种角色。在中国的话学生注意力放在导演上,大家应该所有些人都相互尊重,应该鼓励如此的一种交流,不要光把注意力放在导演上。中国的学生更有活力。

举例,假如你去一个夜店,在美国,旁边的人就会在半个小时之内一直跟你聊天,聊个不停你就会知道他的生平,他是什么离婚、结婚的,你在中国和哪个坐在旁边、坐在一块,他就会问我问题。他会问我从哪来、你来中国干什么等等。

但你要掌握如何去讲故事,所以对于中国学生来讲他们在讲故事方面还是有点困难程度的。所以大家也要鼓励学生讲故事,尤其是怎么样和观众交流。如此的话,中国的学生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也会慢慢有改观。

李迅:联系到刚刚你讲的,学习电影应该去跟周围的人去交谈。这个交谈事实上是为你进行故事创作服务的,而不是把那些东西交流、交往、交谈的东西如实搬上银幕。这是有一个凝练的、一个故事的锤炼的过程,而不是直接讲生活是什么样的,大家就把它表现成如何,你能进一步讲一讲故事跟生活的关系吗?

扬舒特:其实故事就是故事、生活就是生活,不过他们也是交织在一块的。所以讲故事其实也是从生活当中得到了想法。它或许是大家我们的故事、或许是大伙的故事。所以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大家需要了解和理解,譬如说大家怎么样去开场、大家怎么样去进行结尾这类都是要进行练习的,得到一种正确的操作模式。

李迅:假设假如没疫情的话,我了解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跟中国传媒大学做一个联合项目,六个中国学生、六个美国学生合作一年拍摄两部影片,六个中国学生、六个美国学生配对,一共做六部影片,短纪录片这种情况,每年有如此的项目进行。比如假如没疫情的话,从你的教育理念来讲会鼓励或者说会去做如此不同文化,或者不一样的国别的学生在一块去学习和合作如此的项目吗?

扬舒特:确实这也是我完全同意的,由于我也会邀请他们的学生,在没疫情的状况下。譬如说之前大家每年也会派学生去上海。我感觉国际的合作是很地要紧,它可以进行不同类型的学习、并且可以来认识不一样的文化。包含在影片的呈现当中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延伸,所以我之前在德国来进行这种交流的项目当中,我也是给他们定一年的交流。但确实也是产生了很大的效果,但我感觉在将来这种诸这样类的合作数目上会愈加地提高。当然我也是期待着譬如说明年夏天大家真的可以来到中国或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的时候,我也是很乐于旅游,由于在之前大家都是自由地交流,大家通过这种方法相互的认知推进将来的方向的进步。并且邀请不一样的人来德国,本科、研究生都有。大家有不少的这类型似的德国的学生,很想知道中国。

李迅:针对学生一直鼓励学生持续的实践、拍片和不同工种的同伴去交流是尤为重要的。相对而言我想问你把理论和历史的教学放在一个哪个位置上?比如电影史、电影理论对于电影创作是很必要,还是可有可无呢?

扬舒特:在大家来教授电影的科学或者是电影的课程当中,大家要做的就是尽量地去需要学生或者需要大家自己去观看更多的影片,这是实操方面。

譬如说包含小说、包含一些电影的创作、这类故事。但我感觉在实质的操练方面我感觉历史还是尤为重要的,理论我感觉并非那样的要紧。

李迅:其实历史也是知道在这一百多年中,都有哪些样的电影风格、都有哪些样的种类的进步、风格的进步、美学的进步。这个是尤为重要的,由于毕竟电影史上无数的导演为大家留下了很多的经典。通过学习经典影片大家好了解电影是如何拍摄出来的,尤其是那些杰作,电影语言是如何形成的、大家怎么样继承或者突破这类语言。这可是作为电影史尤为重要的。我下面的问题是由于电影学习从教育的角度讲有学智的东西,譬如说从比较低的层次讲会有三个月、半年或者一年的技术学习,通常来讲做技术工作。也会有导演、编剧包含摄影如此的专业,需要更高中一年级个级别的学习,那样我是想问在欧洲或者美国是否,扬舒特自己感觉是否在研究生这个级别学习编剧、导演、摄影这类主要的主要创作是做合适的?或者说欧洲、美国他们的状况是什么样的?由于在中国你了解,中国从本科开始招收专业的学生,差不多十八岁就上了电影学院去学习所谓导演、编剧、摄影这类东西。我知道在美国、在欧洲在研究生这个阶段才进入这类专业的学习。我想问一下扬舒特先生是否这个状况,与扬舒特先生我们的怎么看是什么。

扬舒特:其实不一样的国家它是不一样的,在这种教育的系统当中,在海外确实是从研究生的阶段开始学习。并且在之前也是经过了五年甚至十五到十年的生活的历程各种去探索,所以并不止是单纯的这种教育。而是生活和教育联系在一块,我的学生二十三四岁的时候才开始进入这种专业的学习。

李迅:在美国他们需要必须要在大学有两年的,无论什么专业的学分都可以,得有两年的其他的专业的一个学习,才能有资格报告电影专业的学习。在电影继续上两年只不过基础的学习,真的的分专业事实上在研究生阶段。像刚刚扬舒特先生讲的,你得有一个不止是学校的学习的历程,应该有其他的学科学习的历程,与社会的历程。对于电影创作更有利一些,这个你是否同意?

扬舒特:是的,由于这种历程是尤为重要的,并且在人类的工作当中对于人类这种不一样的阶段、不一样的认识非常重要。你做一个电影不止是模仿其他的电影,而是实实在在的个人的历程特别要紧。并且确实大家在今天讨论当中也是谈到了很广泛的,不单单是电影。

李迅:请扬舒特先生讲一下比如欧洲比较知道欧美的电影教育中,在研究生分专业的这种电影学习,导演、摄影,他们最重视什么?最重视的比方是以作品为标准、还是说是否综合的一种考虑。比如咱们中国讲论文,包含理论和历史的一些修养等等、也包含在创作中展露出来的潜力和才华。看美国和欧洲这边的教育最重视的是什么?

扬舒特:大家也了解艺术它的呈现方法是很复杂的,并且在电影的创作当中都是不断地学习的过程。所以在教育方面其实无论是研究生教育,还是专业博士,都是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大家要不断地实践。所以大家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如此的一个特征,要允许他们做各种各样的实验,我也更想给他们一些考试、一些提示。而不是给他们一个分数,由于我不好给他们一个分数。譬如说你93还是89分没方法判断,所以大家在教育体系里面要把艺术教育要作为一个特殊的范围对待。

李迅:下一个问题是大家了解在整个世界的范围内,电影的类型是很多的。从普通的所谓的叙事电影、纪录电影、动画电影、实验电影。实验电影中会分散文电影等等,比如普通的叙事电影或者说纪录电影和实验电影,学生在教学中大家以哪种电影为标准来教育学生?比如大家讲电影艺术的话,肯定在艺术电影或者实验电影中,或者在跨学科大家在艺术与实践结合的电影可能是比较大家觉得很棒和特别高级的那种艺术形式。但从叙事电影看,事实上叙事电影常常会被在艺术面前被贬低的,这个时候在电影教育里面大家到底是以叙事电影作为一个标准来去教育学生、衡量学生,还是艺术电影。比如有些学生我知道无论在做专业博士的作品的时候都会做实验电影,那样做实验电影的学生跟做叙事电影的学生你们如何来去考量他们的水平?

扬舒特:大家事实上就是说都是竭尽所能,不管哪类电影,怎么样打分,是否行得通。有些电影最开始的话遭到了不少的非议,最后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不像数学、不像其他的科学。所以说电影制作不是一个很科学的东西。

李迅:你们对于MFA学生的电影作品,和对于专业博士生的电影作品有哪些不一样的需要吗?

扬舒特:大家没MFA,大家只有硕士学位,我在年青的时候也没把电影作为我的一个职业去做,大家需要有MFA,但不只需要有一个博士学位,它不是一个科学,大家需要在实践中学习。

李迅:好,谢谢扬舒特先生,由于时间差不多,大家把时间留给在座的听众。所以应该有一个大家听众提问跟扬舒特先生交流的环节,听众有提问题的可以举手。

观众1、扬舒特导演你好,你有一部影片叫《布莱希特的最后夏季》。我想请问布莱希特作为戏剧大师,在戏剧手法上对你的纪录片和故事片的拍摄的影响,与有一些论调里面提到的纪录片进行去戏剧化的过程,这个怎么看你如何看?谢谢!

扬舒特:感谢你的问题,我对布莱希特很尊重,但我觉得这个理论并非那样的要紧。有些时候大家需要有一个艺术的定义才能吸引其他人的注意,所以说不少杰出的艺术家,都有非常艰难的生活历程。我对于布莱希特的生活轨迹是很有兴趣的,这个电影是为他写的诗歌、一首很漂亮的诗歌。布莱希特过去很不快乐,所以这部电影不是在讨论他的理论。虽然大家那边可以看到有一些雕像来纪念布莱希特,但我不觉得他的理论对于我的创作会有非常大的影响。

李迅:你这部影片是基本上是一个博莱希特的传记片,这里面有两个点,一个是博莱希特和当时的政府的关系,第二个是他和他所有些情人、包含他的老婆,你把他一生的情人都集中在1956年生前最后一个夏季,进行非常戏剧化地呈现,这两个点在当时影片公映的时候有没引起过争议?包含你自己是如何想的,可以给大伙介绍一下。

扬舒特:第一这个不是一个纪录片,是我对生活的一个解释和阐释,所以里面展示的都是事实、基于研究的事实。那些事情并非同一天发生的,并不在五六年的同一个夏季发生的。是大家通过了一些戏剧化的方法把他们集中在同一个夏季进行展示,所以博莱希特的夏季非常不开心有如此的电影,他们感到非常不安。

当时这个电影也是获奖了,我想这是对生活的一个尝试。我很享受制作的过程,我只想再讲一下,他的老婆说博莱希特是一个很忠实的老公,但他有太多的老婆,这真的非常不幸,他们一同的生活了几十年。大家是期望感觉呈现出生活的一种很幸福的状况,事实上他是不幸福的。但这部电影不是一个纪录片,不是说他们那些人都在同一个夏季里出现,大家是用戏剧化把他们进行一个处置。

他和政府的关系很复杂,他住在西德,但美国不允许他在西德居住,所以他住在东德。他在东德和政府的关系也不好,其他的人对政府也不满。但大家的艺术家又做不了什么,只能同意近况。

观众2、想问一下,电影的无障碍制作的问题,你对这类制作视障、听障无障碍的版本导演有哪些样的怎么看?

扬舒特:这确实是一个不同范围的问题。这种刚刚提到的听力障碍、双眼障碍的人士,也是观众的一部分。并且在媒体的进步过程中,大家也是需要进行此类创作来满足不一样的人群的需要,让每个人都知道电影的进步。所以大家对于这部分观众也应该有相对应的版本,但这的电影制作还在持续的进步当中。

主持人:很感谢扬舒特先生你的回答,与李迅先生的主持、与参与大家现场到场的每一位观众!今天大家的活动到此结束!

李迅:谢谢!

扬舒特:很感谢大伙参与电影节的大师班,很感谢李迅先生问了我不少的问题,在今天下午我也是学到了不少,我也是期望有一天大家可以面对面地交谈!

电影电视动漫电影综艺资讯

本网站提供新影视资源均系收集各大网站,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浏览服务,并不提供影片资源存储,也不参与任何视频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集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邮箱地址来信,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应资源

Copyright © 2021 https://www.unixiaoy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